“你家娃咋不管管?我车好好停着,愣是给划了两道印子!”“小孩子家家跑跑跳跳没轻没重,您就多担待担待呗?”前几日,阳光里第一社区两户人家因为娃玩耍蹭花了车,吵得脸红脖子粗,说来说去谁也不服谁,最后只好找社区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室来评理。
正是带着这样的邻里心结,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会在北杜街道阳光里第一社区调解工作室展开。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室联合北杜司法所,把两户居民和邻里代表请到一起,老任先以“街坊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”的家常话拉近距离,再讲起自己调解过的类似故事:“以前有户人家孩子踢球砸了窗户,后来两家商量着让孩子帮忙打扫院子赔礼,反倒成了好朋友。”北杜司法所工作人员也借着话头,用通俗语言解释监护人责任相关法律知识,既没摆架子,又把权责讲得明明白白。
在轻松的氛围中,车主慢慢消了气:“其实也不是非要赔多少钱,就是觉得没人管这事心里不舒服。”孩子家长也主动表示会好好教育孩子,以后多留意。最终,双方达成谅解,不再追究责任,一场纠纷在大家的坦诚交流中顺利化解。
这正是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室“用老邻居的‘面子’换矛盾化解的‘里子’”的生动实践。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工作室是由社区老党员任军田(“老任”)牵头,整合社区乡贤、专业律师以及辖区内“法律明白人”“法治带头人”和“普法志愿者”等力量成立的人民调解工作室,通过探索“柔性化解”模式,建立“老党员示范引领+专业人士精准指导”工作机制,以法治讲堂、案例展示、板凳会等“调解+”模式,融合“情、理、法” 三维度巧解邻里结,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,筑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以“情”为纽带,柔性沟通破僵局。依托社区老党员、老干部、乡贤等“有威望、接地气”的力量,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室以“老邻居”身份搭建情感桥梁,用拉家常、讲过往的柔性方式消解矛盾双方对立情绪。通过“板凳会”等轻松场景分享调解故事,引导居民主动倾诉邻里纠纷、家庭矛盾,在面对面交流中唤醒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互助意识。同时,将矛盾化解与文明实践结合,在调解中融入家风、孝道等传统文化元素,如在处理遗产纠纷时同步开展 “家风故事” 分享,让情感共鸣成为破解僵局的突破口,实现“止争”与“育德”的双重效果。
以“理”为依据,公平协商促共识。立足社区自治实际,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室聚焦征地拆迁、物业管理、婚姻家庭、邻里矛盾等群众关心的问题,以“摆事实、讲道理”的方式梳理矛盾焦点。通过“微议事”形式组织居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,引导双方在利益平衡中达成共识,如针对房屋财产、合同签订等纠纷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事理逻辑,让群众在协商中明晰权责边界。将调解过程转化为社区共识培育过程,推动形成“自己的事情自己议、自己的矛盾自己解”的自治氛围,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以“法”为底线,专业支撑保公正。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室构建“老党员示范引领 + 专业人士精准指导”机制,整合“法律明白人”“法治带头人”、普法志愿者及专业律师资源,为调解提供法律支撑。在处理损害赔偿、合同纠纷等问题时,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解读条款,明确法律责任与边界;通过法治讲堂、案例展示等方式,向群众普及反诈、婚姻家庭、跨境犯罪防范等法律知识,让依法办事成为调解的基本准则。同时,联合司法所开展法律援助、法律咨询,确保每起调解都在法治框架内进行,以专业权威保障结果公正。
今年以来,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室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,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,普法宣传受众达1000人次。如今,“阳光老任”调解室已从单一调解平台发展为集矛盾化解、法治宣传于一体的基层治理载体,这支由社区工作者、专业律师、党员骨干组成的调解队伍,正用法治温度暖化邻里寒冰,以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图景,成为社区治理的“和谐密码”。